12月26日发生了什么?

周六早晨,6点50分,我挣扎起床,驱车来到不远不近的考点。

7点40分,冬日的晨阳洒下一点点暖意,考点的门口,人头攒动,有三俩结伴,有人默默翻阅笔记,还有成排的考研机构广告牌旁边,发小册的“老师们”。

8点15分,在考场里默默等待考试开始,一股无形的压力,落在稀疏的课桌和考生身上。

这间考场里的同学,只是今年377万考研学子的九牛一毛。

我喜欢发现身边的数据,一眼瞥过去,28个座位,约有七分之二的考生缺席,或许这个考场没什么代表性,亦或是报考在职MBA的“社会”人士,相比稚气未脱的毕业生们少了一些执着?

11点30分,考完第一场《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》,离开考场的人们出奇的安静。管综的题量,对于大多数人是无法在三小时内做完的,我蒙了9道选择题,最后一分钟才草草写完作文。

木已成舟,我随着人群走出去,出去买了个杂粮饼,从排队开始等了7张饼。

考点门口,有5辆“杂粮饼三轮”,即使比平日价格贵一倍,个个生意也都不错。可惜煎饼师傅生产效率有限,许多人看到排队无望,就去别的地方了。做煎饼真是个不错的生意,说不定以后我也可以去试试,我一边嚼着饼一边胡思乱想着。

12点30分,周围的人们都在准备下午的英语考试,大多在背诵作文,多年没有感受过这种氛围了。我闭目养神了一会,拿起册子快速翻阅,试图多复习几个生词和作文句子。直到1点30分后,再次拿起准考证进入考场,开始第二场考试,这是MBA初试的最后一场。

下午4点30分,我和一些同学一样,提前交卷了。唉,要是英语的时间可以分给管综就好了,两门考试都是3个小时,但题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。

5点10分,对结果的忧虑、考完的欣喜、准备考试的七十多天少陪了家人的愧疚… 种种心情,在开门见到家人笑脸的瞬间全部凝结,那一刻,一定是欣喜更多。

代码写的好好的,为什么去考研?

上一次参加类似的考试,是8年前的高考。

大学本科毕业以后,作为一只程序猿,我一直从事一线开发工作,技术之路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,我也挺喜欢做技术,并不想往管理方向发展。

那么,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一个连自己都会惊讶的决定,去考在职MBA呢?

在职MBA是否值得考

其实,我也不知道考在职MBA是否这是一个好的选择,这篇文章也不是推荐别人去考,只是分享心路历程罢了。

选择考研的人当中,考在职MBA的占比不多,其中大多数是为了走一条相对简单的路线,拿到一个更好的学历,在职场更具竞争力。

如果你有向管理层发展以及学历提升的需求,可以去了解一下,但这并不是我的目的。

我当前主线计划,仍然是纯技术方向发展,即使得到MBA学位,不会对我目前的职业发展有明显的作用。

我咨询过一些资深人士,其中一位老东家德高望重的前辈直接告诉我,“学这个没用”。我没有深问,大致能猜出可能的原因:或是学校学到的知识对实际工作作用有限,或是性价比过低,或是相比专硕或学硕分量轻了一些。

有的前辈说挺有用的,值得去试一试。

也有一些人非常“单纯”,就是想拿个MBA学位跳槽到另一个企业的管理层。这些完全以功利态度读MBA的人也存在,导致部分企业甚至有一点反感MBA,而他们自己即使达到目的,可能一辈子也就止步于此了。

一次为“X计划”的投资

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“B计划”,我也一样,但我喜欢称之为X计划,它不是一条寻常路,充满未知与风险,也有一些理想主义 —— 在未来去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产品,创造一个企业。

大学毕业之后,作为一线码农,在技术这条路有很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路径。但在软件技术圈子的象牙塔之外,我什么都不懂。

几年的应用开发经历,也越发明白技术是做出大部分产品关键因素,但不是决定性因素

比如,创造一个在技术圈有影响力的开源项目,技术是决定性因素;而创造一个造福大众的产品和企业,光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。

要走出技术领域的舒适圈,就得弥补在其他领域知识和人脉的短板。

上面这张图不言而喻,理论上,只要后二者的收益总和,大于等于 同等时间投入到其他事情的收益,做这个转换就是不亏的。

这里有个悖论,时间与知识都是无价的,很难量化衡量某种转换是不是最优解。

一张看不见的贝叶斯网络在脑海中计算着,告诉我,此时此刻,应该继续沉淀,去了解更多的领域,去学习身边优秀的人,去等待能力匹配野心的时刻。

总之,从四处收集信息到分析并做出决定,前前后后花了几个小时。最终,我决定去像小学课文里过河的小马一样,自己亲身试一试。如果考过了去读科大的在职MBA,这也是毕业之后,第二次自己走出舒适圈。

如何在两个半月的业余时间内备考?

从2020年10月初报名开始,满打满算也只有两个半月了,管综科目包括数学、逻辑、写作三个部分。

其中,数学基本都是忘的差不多的高中知识,逻辑题并不简单,备考时间非常紧张。我咨询了知乎上一位名为“王不留”的朋友,按照他的建议买了学习资料,国庆节后快递寄到,2020年10月9号,正式开始备考,仅剩77天

我第一天列了计划:

  • 10月粗略过一遍数学和逻辑,找到重难点;
  • 11月全部科目一刷完成,单词需要背完;
  • 12月后开始做模拟题并查漏补缺。

每天学习完,记录当天复习的内容和进度。

一次失败的备考计划

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,对原计划的修正也比较潦草,回顾起来,这个备考计划相当失败

首先,我对每日备考的时长预测有误,计划每日能抽出3个小时以上学习,但工作日每天实际学习时间最多两个半小时,周末不超过6个小时。

其次,没考虑到学习效率的问题,早起45分钟,集中精力高效背单词的时间大约只有半个小时,下班后能集中精力高效备考的时间大约只有1.5个小时。

另外,我低估了大纲的知识量,数学的一些题目放在高中并不算简单,复杂的逻辑题,每道题需要花5分钟以上才能彻底想明白。

最终,我没能按计划备考,数学和逻辑仅完成了比较浅的一刷,单词勉强背完了大纲的90%。后期大部分时间在集中精力刷单词,10套真题卷仅做了4套。

能否上岸

现在回头反思一下,在77天的业余时间中,完成这么多知识点的复习,并且达到全都学会的水平的确是不现实的。

好在数学和逻辑还有些基础,大约70%的考纲单词还勉强认识,第一天自己裸考真题卷摸底,刚达国家线。不过好的大学刚达线是肯定不够的,一遍粗略的复习提升了一些,考完感觉差不多可以上岸。

今年报考的人数太多,如果初试被刷也没什么心理压力。毕竟,明年的考生还会更多,卷的更厉害。

不管结果如何,已经尽力了。这两个半月,本职工作还有一些技术上的收获,但由于备考,知乎很少更新,2021年开始逐步整理分享出来吧。

福利

如果有读者想考MBA的话,我这些备考资料免费送一位朋友,大部分资料放在明年仍然是有用的,公众号或知乎评论区留言即可,人数大于等于2就抽奖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