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,损不足而奉有余。——《道德经》

均衡之道

最近在学习MBA的《数据模型与决策》和《管理经济学》课程,讲到多元函数的极值问题,老师提到拉格朗日乘子法。我们就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出发,聊聊什么是拉格朗日乘数,以此引出参加企业模拟对抗赛和全球企业管理挑战赛(GMC)后,对战略的理解和感悟。

以三元函数为例,设一个三元函数L=f(x, y, z), 其中 x,y,z 满足约束 φ(x,y,z)=m,则:

  1. L = f(x, y, z) + λφ(x, y, z) 其中λ称拉格朗日乘数;
  2. 求L分别对x,y,z,λ的偏导为0的方程组,求出驻点P(x,y,z),一般即为极值点。

当年学高数的时候从没有没想过,为什么要让偏导为0呢?最近在MBA的学习和实践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我们把x, y, z 想象成我们可支配的资源,比如健康、时间、金钱。φ是三者互相制约的关系。在某个瞬间,我们恰好平衡了三者,不愿意再多耗哪怕一点健康去换取金钱,也不愿意再花哪怕一点时间来锻炼身体,刚刚好。也就是说在联立λ系数的约束条件后,L函数对4个变量偏导均为0,这时,F函数的3种资源有等价的“阴影价格”。

这种平衡是动态的,我们永远都在为“N元变量在约束条件下偏导为0”的目标努力着。

每个人都是平衡边际效用的高手,即使是那些熬夜、拼命加班的人。在他们的世界里,牺牲健康,换取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东西。那些东西对他们的边际效用太高了,而他们自认为健康的对他们自己的边际效用很低,因此只需牺牲很少量的其他资源保障最基本的健康,就可以达到他们心目中的平衡点。

什么是战略

从拉格朗日乘数的含义可以得出:一种资源分配到多处,当各处边际贡献率趋同时,总效用最大。比如一个产品投放到不同市场,当不同市场的边际贡献率,即(单价-变动成本) ÷ 单价,相同时,这个投放比例在此刻是最恰当的。这与老子所说的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”异曲同工。

然而,这样做真的是最优解吗

不,世界是动态变化的。今日的均衡,明日就可能烟消云散。

战是方向,略是舍弃

战,是拓展那些当前边际贡献率低,未来可能极高的领域;

略,是舍弃那些当前边际贡献率还不错,但未来可能会降至负数的累赘。

此刻的资源倾斜,是为了押注在未来边际效用更高的资源配置方式。

“人之道,补不足而奉有余”。这既是人性贪婪的一面,也是人类智慧的一面。战略就是,你会坚信,现在的战略布局,哪怕不被理解,在未来某天回看当下的短期损失,一定会低于未来总收益的折现值。

如果战略判断对了,留在幸存者的世界,是天人合一之道;如果错了,那就消散在历史长河吧,但求无悔。

战略就是要打破当下的均衡

更深刻的理解战略是什么之后,我们再以未来视角去看一些企业行为、国家政策,会有不一样的体会。

比如最近这几年,不断有造手机的企业下场造芯片,造芯片巨大的投入,不仅失败的风险巨大,而且在很长时间内带来的收益都不可能覆盖研发成本,为什么还是要做呢?

卡脖子问题国家队在攻克,手机厂商专心做手机,牛刀杀牛,菜刀杀鸡,难道不是更“均衡”的做法么?杀鸡焉用牛刀?

但是,我们站到未来去看,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手机厂商去造芯片了。采购芯片是当下最优解,而打破当下的最优均衡点,可能会带来什么呢?可能是知识产权、可能是手机使用体验的质变、可能是转型造其他硬件设备的技术积淀。造芯片的战略,是以财务利润为代价,押注向更高阶均衡点演化的机会。

什么是自主创新?没有自主,就没有创新

向内演化 — involution,叫内卷;向外演化 — evolution,叫进化。不去用战略的眼光打破当下的均衡,在未来可能是过度竞争、甚至是一片死寂。

一个企业,即使在正确的战略下,顺利演化生长下去,最终还是要学会适应”逻辑曲线”的制约。“边际效用递减”、“负反馈调节”,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智慧,都在描述着同一个本质,自然之道。终究,有一个增长的极限,提前担起社会责任,不要再“损不足而奉有余”,或许是最好的归宿。

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,损不足而奉有余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。